總網頁瀏覽量
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
飛蝨
飛蝨、葉蟬及角蟬傳播植物病毒
昆蟲傳播植物病毒最早的發現是1883年,一日本農夫懷疑稻萎縮病(rice
dwarf)與黑尾葉蟬有關。20年後,詴驗證實黑尾葉蟬(Nephotettix cincticeps)
是傳播稻萎縮病毒(rice dwarf virus)的媒介昆蟲。目前約有60種植物病毒是經
由飛蝨及葉蟬類昆蟲傳播,其中90%感染單子葉植物,包括多種重要禾穀類
作物(水稻、小麥、玉米、燕麥)。此一類昆蟲傳播之植物病毒並無非持續性
病毒(non-persistent virus),但有半持續型病毒(semi-persistent 或foregut-borne
viruses)及持續循環型病毒(circulative viruses),但主要還是持續繁殖型病毒
(persistent transmission of propagative viruses)。有關半翅目昆蟲傳播植物病毒
之數目列如表二。
(一)、飛蝨與葉蟬
1.口器:飛蝨、葉蟬及角蟬類昆虫的口器是後口式,可以活動。基本的
構造與蚜蟲相似。飛蝨及葉蟬之唾腺(salivary glands)與傳播病毒有重
要關係,是由四瓣唾腺及一副唾腺(accessory gland)組成,並含五型腺
泡(acini)。
2.取食行為:取食時口針順著唾液鞘穿刺至韌皮部吸取寄主汁液。
3.生活史:飛蝨、葉蟬類昆蟲生活史明顯較蚜蟲單純。卵孵化為若蟲、
若蟲經數次蛻皮羽化為成蟲。通常一年可發生數世代至十餘代。在台
灣冬季無越冬現象,各種蟲期之蟲體均可發現。
1 飛蝨
2 縞飛蝨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